新闻中心

2025-09-26

常曦探能·光伏制造探秘

2023年,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,习总书记提出“积极培育新能源、新材料、先进制造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积极培育未来产业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,增强发展新动能”。在全球能源革命与国家“双碳”战略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,何种产业自身作为“新质生产力”的典范,在高速发展的同时,又能作为强劲动能,推动其他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? 带着这些问题,实践支队走进江苏省常州市,探访A股主板光伏第一股——亿晶光电,开启了一场从“制造一线”探寻“绿色未来”的深度实践。


亿晶光电是中国A股上市的专业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光伏企业。其成立于2003年5月,拥有常州与滁州两个生产基地,占地面积共计约2500余亩,主营业务为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产品规划年产能共25GW。


成立至今二十余年,亿晶光电可以说见证并亲历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——从曾经装机量几乎为零到如今行业的“百家争鸣”,恍若一瞬。在讲解中同学们了解到,国内的光伏产业曾面临“两头在外”的困境,当时制造端与用户端几乎都分布于国外,国内市场又难以开辟,公司只能通过加工原料在外国市场艰难求存。 然而时至今日,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,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近50%的份额,生产商近80%都分布于中国,而常州的产业规模更是达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。讲到这里,负责讲解的王老师神采飞扬——中国已经牢牢地将核心技术掌握了在自己手里!

近几年来,光伏产业技术发展迅速,新技术层出不穷,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。从最初的DSF、PERC电池,到当下主流的Topcon电池,再到新兴的BC与钙钛矿电池,单块组件的功率已经从二三百瓦一路攀升至七百多瓦,成本也不断压低,创新发展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。

走进智能制造车间,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更是令人惊叹。看似不起眼的一块光伏板,要经过制绒、扩散、抛光、沉积等十几道生产工序与层层筛选,才能最终投入使用。从人工到自动化的技术迭代,也象征着公司对研发的投入与追求。

然而,技术的飞速迭代也带来了一定挑战——行业内部内卷现象较为严重,导致整体产能过剩,增大了市场竞争压力。不过,挑战与机遇并存,短期困难无法阻挡行业长期发展趋势,唯有坚持技术迭代与创新突破,才能在时代变革浪潮中站稳脚跟、赢得主动。

光伏发电本身无疑是绿色的,但光伏组件的制造过程能否同样绿色?亿晶光电用年度ESG报告给出了答案:

厂房全部采用分布式光伏技术,年发电量可满足办公室用电需求;获得“零碳工厂”认证,降低碳排放量达行业领先水平;构建绿色供应链,实现全流程绿色管控……生产绿色能源,也践行绿色制造,亿晶光电用行动践行理念,将可持续发展写在生产实践中。


亿晶光电一行,

让我们深切感受到:

新质生产力不是抽象的概念,

而是一条条智能化产线、

一项项技术创新、

一个个绿色实践。

作为清华学子,

我们有幸站在时代前沿,

见证中国光伏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跨越。

这场实践让我们更加坚定:

将个人所学与国家所需相结合,

才是青年最具价值的成长方向。


本文转载自【清华大学> 常曦探能】于2025-09-06发布的《常曦探能·光伏制造探秘》。

拍摄、文案:赖志培、胡令颢、冷懿豪、杜欣阳

排版:李仕萌

审稿:穆建豪